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丨找準著力點 跑出加速度——甘肅藥業集團深化三項制度改革的實踐和啟示
來源:甘肅國資 作者: 時間:2022-12-12 閱讀:
甘肅藥業集團是甘肅省唯一一家以醫藥健康為主業的省屬醫藥企業集團,自2018年9月成立以來,始終將三項制度改革作為增強活力、激發動力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強化頂層設計,剛性組織實施,著力構建以業績和薪酬“雙對標”為基礎、憑價值創造與經營業績決定薪酬高低的市場化激勵機制,持續激發員工“拼命實干、業績為王”的干事創業熱情,有效激活企業加快發展“一池春水”,經營業績保持持續增長。在2019年至2021年A股74家中成藥上市企業營收普遍下滑的情況下(下降0.81%),甘肅藥業集團旗下企業隴神戎發、普安制藥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0.42%、18.5%,增速位于74家中成藥上市公司第22位、第24位。
2022年上半年,甘肅藥業集團一舉扭虧為盈,隴神戎發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分別增長39.65%、899.77%、384.05%,增速位于74家中成藥上市公司第3位、第1位、第2位;普安制藥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分別增長21.66%、5.2%、5.2%,增速相當于74家中成藥上市公司第8位、第8位、第10位。截至11月底,甘肅藥業集團累計完成工業生產總值6.36億元,同比增長37.72%;累計營業收入完成64644.36萬元,同比增長38.94%;利潤總額累計完成2013.23萬元,同比增加2291.91萬元;凈利潤累計完成1373.94萬元,同比增加1861.59萬元。被省政府通報表揚為2021年和2022年1-5月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先進企業,獲省委、省政府2021年度平安甘肅建設考核“優秀”等次。今年,甘肅藥業集團兩個中成藥品種宣肺止嗽合劑銷售額將突破4億元、元胡止痛滴丸銷售額將突破3億元,隴藥大品種效益再上新臺階。
在推進三項制度改革的具體實踐中,一是憑實力排座次,推動干部能上能下。突出事業為上、業績導向原則,將組織擇優“選”、市場公開“聘”、有序開展“競”相結合,組織配置的“嚴”和市場選擇的“活”相統一,擇優提拔13人,公開選聘集團中層4人、職業經理人8人,占集團中層總數的38.9%,47名干部競爭上崗,11名干部受到表彰獎勵;集團全級次子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達到100%。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持續優化工作業績、能力評價、價值觀和戰略導向為核心的干部考評體系,經理層考核指標整體突出挑戰性和價值導向,個人指標突出可量化導向,子公司突出差異化,新組建企業加大結構調整、“6+1”行動的賦分權重,嚴格考核兌現、落實末位調整。研究細化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實施細則,明確21條“下”的具體標準,明確調整程序、配套機制,近兩年來,對年度考核末位的2名中層調整為虛職,不能適應崗位要求的2名中層勸退離職,占到中層總數的10.52%。二是以效益定需求,推動員工能進能出。強化“用工總量調控”和勞動合同調控,探索建立健全以勞動效率效益為核心的用工總量管理模式,促進用工與人均效益正向聯動,鍛造市場化選聘與市場化退出協同發力的“雙引擎”,集團公司3批市場化公開招(選)聘32人,強化勞動合同、崗位合同全過程管理,嚴格崗位勝任力考核和績效考評,“不勝任”的40余名員工退出崗位,市場化退出率達到5%以上。三是以業績論英雄,推動薪酬能高能低。鮮明“業績與市場對標、薪酬隨業績跟跑、激勵憑貢獻說話”的分配導向。樹牢工資總額是靠企業效益掙來的理念,建立所屬企業工資總額與集團公司經濟效益和各單位業績掛鉤、與集團內部收入分配要求相適應的工資總額決定機制,激發企業控制人員規模、提高效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綜合運用遞延支付(月度績效薪酬的25%探索遞延)、任期激勵、摸高目標獎勵、專項激勵等方式,合理拉開經理層成員薪酬差距。年度業績考核達不到70分,績效薪酬為零。深化營銷中心薪酬改革試點,實行“上不封頂”薪酬獎勵機制,績效工資比重達到70%,所屬企業平均績效工資比重超過45%。
筆者認為,將深化三項制度改革作為踐行現代企業制度、加快發展步伐、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舉措,作為“一把手”工程,緊密結合企業實際,堅持與時俱進,加強頂層設計,加強行業對標,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與其他改革措施配套聯動,實施更能體現時代性、針對性、系統性的改革策略,必將為新組建企業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甘肅藥業集團三年多時間的組建發展歷程,亦是推進三項制度改革不斷探索的生動實踐,有幾點啟示:
第一、必須明確改革的必要性和任務書。針對新組建企業往往存在制度供給不足,員工專業化程度不高,協同性不強,決策程序和工作落實不夠規范嚴謹等現實差距,深化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作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內容,對于新組建企業加快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切實融入企業戰略發展的大局中謀劃,為企業戰略服務、為業務發展服務。按照戰略決定組織的原則,建立與業務發展相匹配、精簡高效的組織架構體系,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薪酬激勵體系,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多維度、科學化的全員績效管理體系,建立以人為中心的市場化人才選育用留機制,建立涵蓋崗位管理、人才測評、隊伍管理、薪酬管理、績效管理等為一體的信息化支撐平臺,推動企業管理標準化、信息化、流程化。
第二,必須找準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從改革的實踐看,只有牽住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這一三項制度改革的“牛鼻子”,聚焦選聘、管理、薪酬、考核、退出、監督等重點環節,推進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轉變傳統的身份管理為市場化的崗位管理,才能從源頭上打破未來分配兌現時的“大鍋飯”,強化“干好干壞不一樣”的導向,激發經理層成員的活力和創造力,提升企業市場化、現代化經營水平。需要把握的是,契約目標直接決定了經理層成員努力的方向和高度,設置是否科學、是否具有挑戰性、“跳起來”是否摘得上“桃子”,直接影響改革成效,應注意將任期管理、目標設置、契約簽訂、考核兌現、退出管理等各個環節的改革要求落實到位,確保改革舉措的“含金量”。同時,要堅持以上率下,推行全員市場化用工和全員績效考核,按照“誰用工、誰管理、誰負責”,指導督促各所屬企業建立和實施以勞動合同管理為基礎、以崗位管理為關鍵的市場化用工制度,大力推行員工公開招聘、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將“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增能減”統籌起來。圍繞干部能上能下,實行“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突出貢獻評價,加強對各級決策層和管理層干部量化考核、分類排序、劃檔定級、末尾警示,對連續經營性虧損、考核排名末位的人員實行職務調整、薪酬調整等多種管理方式,真正發揮業績考核“指揮棒”作用、薪酬分配“杠桿”作用;圍繞員工能進能出,深化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機制,常態化開展內部競爭上崗,按照人崗相適原則,允許人員內部合理流動,實施雙向選擇,積極支持和大力培養各類專業人才,落實相應待遇,不唯學歷、不唯年齡,以能力、實績論英雄;圍繞收入能增能減,堅持薪酬和經營業績掛鉤的原則,建立與績效和貢獻掛鉤、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結合的薪酬激勵機制,真正解決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實現員工收入增長和企業效益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的目標,真正體現“能力決定位置、效率決定用工、貢獻決定薪酬”,全面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第三,必須考量改革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國有企業三項制度改革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整體,涉及企業各級管理崗位設定、定崗定編、人員選擇、組織重構、崗位考核和淘汰、薪酬和工資福利等方方面面,必須通盤考慮、統籌協調、一體推進,加強思想動員、政策解讀和政策培訓,將三項制度改革與企業整體改革相結合、與人才強企工程相結合、與績效考核工作相結合、與提升企業管理相結合,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形成全體員工共同參與、共事共為、心齊氣順推進改革的良好氛圍。
第四,必須彰顯改革的價值度和落實力。國有企業三項制度改革是一項長期性系統工程,要針對不同業務板塊、不同區域國有企業的特點,著眼其三項制度改革的階段性特征和成效,精心設計客觀務實的指標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改革內部評估機制,及時對標診斷,實施動態評估,評估結果與所屬企業年度經營業績綜合考核掛鉤聯動,以評促改,推動三項制度改革落地見效!叭堋睓C制建設制度化程序化常態化。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有多大的嘴,吃多大的饅頭”,切忌好高騖遠、華而不實,切忌照抄照搬、簡單復制粘貼,要循序漸進,積極探索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改革方式辦法。要善抓落實,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實行“掛圖作戰”和銷號管理,關鍵環節一抓到底,大力發揚釘釘子精神,不見成效不撒手、不獲全勝不收兵。
第五,必須強化改革的組織力和主心骨。三項制度改革能否行穩致遠,“一把手”至關重要,是否具有謀劃改革的“全視角”、擔當責任的“鐵肩膀”、推動落實的“繡花針”,“彈好鋼琴”的好方法,關乎改革的成敗。要厚植企業家情懷,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胸懷經營好發展好國有企業、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初心使命,以強烈的責任擔當,躬自入局、挺膺負責,敢于啃“硬骨頭”、蹚“深水區”,直面問題、攻堅克難,增加改革的獲得感。要周密謀劃改革“藍圖”,親自主持定盤子、理路子、開方子,在研究改革思路和舉措上發揮主導作用,明確改革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分清輕重緩急,有序有力推進。要講究科學的方式方法。善于統一思想,形成最廣泛的改革共識,通過廣泛深入的宣貫和耐心細致的溝通,擺事實、講道理,讓廣大員工逐步打破固有觀念,理解改革目的,清楚改革路徑,不僅有意愿、更有能力跟得上改革的步伐,形成認可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共識與合力,營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氛圍,特別是涉及員工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出臺,要廣泛聽取員工意見,維護員工合法權益,妥善處理各種矛盾關系,確保企業生產經營和諧穩定、正常運行。要在推進策略上做到剛中有柔、剛柔并濟,注意從局部或一些容易達成共識的點開始,找準突破口、小步快跑,由點串線、連點成面,由易到難、積少成多,積小勝為大勝。
上篇:
下篇: